英文名字小記
by: Gary Hon on June 26, 201380年代的香港,學生讀到初中,老師才會要求學生改個英文名。 如今,小孩子步入幼稚園,老師已經要求小朋友要有個英文名字,這就是近20年所說的全球化效應。 要接觸世界上四分三不是以中文作為官方語言的朋友,首先要為自己改一個英文名字。
以前英文名不流行亦不普及,所以多數人都只會選擇聽過的或見過的作為自己第一個英文名字。 30年前的小學教科書多數用 John, Tom, Peter, Paul, Mary 或 Susan 作為人物名稱, 而Peter, Paul and Mary 其實是60年代最成功的美國民歌三重唱組合。 因此,當年多數人都會採用這幾個普及化了的英文名字.
未有英文名字的你,或是想為子女改個英文名字的你,可考慮以下要素。
名字的含意: 取一個有意思又可配合自己的名字當然好,但亦要考慮名字背後的含意只是錦上添花。 其實一般的名字含意都不會太壞! 正如中文名字一樣,可收錄在字典裡的名字,總不會叫自己"笨蛋"吧!
名字的發音: 起碼要知道自己的名字怎樣讀,亦不要令其他人讀不了你的名字。 例如:某甲朋友收到其他公司一封電郵,對方只留下名字及電話要求回覆。 但名字太難發音,最後只好打電話去那家公司查詢寫電郵的人的姓氏,回覆時亦只用姓氏稱呼對方。
名字的長度: 不要太長,太長只會令其他人經常寫錯你的名字,亦可能需要4-5個發音。 所以4-6個字母、2-3個發音的名字會比較容易掌握。
名字配合姓氏: 香港的俗語說:“唔怕生壞命,最怕改錯名。” 如錯配姓氏, 更會啼笑皆非。 例如: 姓范的朋友不可用Judy或Andy, 因會變成(Judy Fan 早D返-粵語,Andy Fan 晏D返-粵語); 姓葉的朋友不可用Albert,因會變成(Albert Yip牛柏葉-粵語); 姓楊的朋友不可用Joe,因會變成(Joe Yeung糟殃)。
所以改個理想的名字,真是要花點心思。 盡量用普通話、粵語或閣下所屬地方的語言多讀幾次、多想像,免得名字變成其他人的笑話。